基本信息
品系名称:MMTV-PyVT (乳腺肿瘤)
背景:C57BL/6J // FVB/NJGpt(有两种背景)
品系描述:MMTV-PyMT乳腺癌小鼠模型是通过MMTV驱动PyMT癌基因高表达,导致乳腺上皮细胞中PyMT基因表达失控,引发细胞恶性增殖并最终导致乳腺癌,小鼠可育但泌乳能力丧失。MMTV-PyVT雌鼠、雄鼠均会出现乳腺肿瘤(发病时间待观察),雄鼠乳腺肿瘤发病时间较晚。
PyVT雌鼠早在5周会产生明显的乳房肿瘤,未繁育雌鼠、繁育雌鼠、雄鼠都会出现腺瘤,表现为多病灶、高纤维化、涉及到整个脂肪垫,80%~94%的雌鼠肿瘤会转移到肺部;雄鼠会产生精囊腺瘤与血管瘤,检测发现雄鼠与雌鼠乳腺中PyVT表达量高,唾液腺、精囊、卵巢、肺中PyVT表达量低。
MMTV-PyMT 转基因雌鼠在14-16周龄大概率自发产生乳腺肿瘤,最早成瘤在5周龄左右。成瘤后有80%左右会发生肺部转移。MMTV-PyMT转基因小鼠模型拥有肿瘤发生时间早,生长速度快,发病进程高度与人体肿瘤病理相似、实验易重复等客观优点常被用来当作乳腺癌模型。
C57BL/6 遗传背景与FVB遗传背景的PyMT小鼠相比,C57BL/6小鼠背景的肿瘤发展速度较慢,肿瘤负荷较低,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更长时间观察肿瘤的生长和进展,有利于深入了解乳腺癌的发展过程。
表型特征
1、乳腺肿瘤:MMTV-PyMT小鼠在乳腺组织中高表达PyMT抗原,导致乳腺上皮细胞恶性转化,形成多灶性腺癌。
雌鼠:肿瘤发展快,6周龄即可观察到乳腺肿瘤,随周龄增长,肿瘤体积增大,并可能发生肺和卵巢转移。
雄鼠:发病较晚,部分在6周龄出现乳腺肿瘤,但转移率较低,主要转移至肺。
2、转移特性
① 雌鼠常见肺和卵巢转移,雄鼠主要转移至肺。
② 24周龄时可观察到肺部肿瘤转移灶。
3、发病时间
雌鼠 |
表型 |
雄鼠 |
表型 |
6周龄 |
乳腺肿瘤开始形成 |
6周龄 |
部分出现乳腺肿瘤 |
8周龄 |
肿瘤明显可触及,部分出现肺转移 |
19周龄 |
肿瘤发生率增加 |
13周龄 |
约50%小鼠出现可触及肿瘤,19周龄时增至80% |
|
|
应用领域
①乳腺癌研究:用于研究乳腺肿瘤的发生、发展及转移机制;
②药物筛选:适用于抗乳腺癌药物(如小分子抑制剂、免疫疗法)的疗效评估;
③肿瘤微环境研究:探究肿瘤与免疫系统、血管生成的相互作用。
数据验证
20周龄及以后属于C57BL/6背景的MMTV-PyMT雌性小鼠晚期阶段,成瘤率100%,且已发展为浸润癌。
(A)MMTV-PyMT 小鼠肿瘤体积折线图(B)MMTV-PyMT 小鼠肿瘤数量折线图
MMTV-PyMT细胞体内生长特性与转移能力的观察:
自发成瘤小鼠平均9~10周龄时可触及乳腺肿瘤,19周龄到达实验终点;移植瘤小鼠在8周龄接种,9周龄成瘤,12周龄到达实验终点。
到达实验终点时两组小鼠的外观照片如图4A所示,代表性肿瘤照片如图4B所示,小鼠肿瘤生长曲线如图4C所示,肿瘤细胞核及细胞间排列照片如图4D所示。
图A-D表明:自发成瘤小鼠肿瘤组织中癌细胞呈团巢状分散排列。移植瘤小鼠肿瘤细胞形态主要为两种,一种呈圆形,巢状式排列,类似于自发成瘤小鼠的肿瘤形态(黑色箭头所示);另一种呈长梭形,纤维样极性排列,类似于MMTV-PyMT 细胞的形态(红色箭头所示)。对两组小鼠内脏器官进行HE染色观察分析结果显示,自发成瘤小鼠在19周时均发生肺转移,但肝、肺、脾以及胰腺等其他内脏器官均未观察到转移灶点。移植瘤小鼠内脏器官均未观察到转移灶点(图4E)。
饲养繁育注意事项
①生存期:雌鼠16周后死亡率增加,雄鼠20周后。
②饲养管理:需密切监测肿瘤体积,及时安乐死肿瘤过大的个体;保持SPF级环境,减少感染风险。
③繁殖方式:通常采用WT(野生型)与杂合子交配,维持品系。
注意:不同背景(FVB/NJGpt或C57BL/6J)可能影响表型,需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品系。饲养过程中需注意肿瘤监测和动物福利管理。
文献参考:
[1] 李思言.MMTV-PyMT小鼠模型乳腺病灶分子病理研究[D].中国医科大学,2024.DOI:10.27652/d.cnki.gzyku.2024.000396.
[2] Shanker E M, Beck A P. If you give a mouse a mutation: comparing the therapeutic utility of renowned mouse models of human cancers [J]. J Comp Pathol, 2023, 203: 26-30.
[3] 颜文欣,冯玉梅.MMTV-PyMT转基因小鼠自发成瘤乳腺癌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[J].天津医科大学学报,2023,29(01):9-14.DOI:10.20135/j.issn.1006-8147.2023.01.002.